
國鐵真岡線
真岡線的客運列車自昭和28年(1953年)起,隨著首款大量生產的液體式柴油動車——基哈10系的投入,實現了柴油化。當時使用的是基哈45000型(後來的基哈17系)。之後,還有準急列車「筑波嶺」(後來升格為急行「筑波嶺」),採用基哈58系運行。貨物列車則負責沿線農產品及茂木的專賣公社工廠(現為JT)的運輸。蒸氣機車由水戶機關區負責,昭和20年代(1945~1954年)由C10型擔當,最後則由C12型執行。

這是國鐵時代的真岡線。1987年(昭和62年)1月,正值民營化前夕,基哈45型正在運行。真岡線的營運區間為下館~茂木,但當時小山~茂木間的列車也約占一半。本照片拍攝於1987年1月,就在同年4月即將轉為JR之前。車站東側仍保留著小山機關區C50型進行調車作業時期所使用的倉庫。

下館車站的抵達月台與水戶線往水戶方向的列車共用,但前往茂木方向時列車行進方向相反,進入真岡線。

列車的目的地標板上,並非標示具體的「小山-茂木」,而是統一使用「真岡線」。這應該是為了節省更換標板的作業成本所致。

當時行駛中的柴油動車為基哈45系,但真岡車站的側線上停放著基哈20系車輛。雖然貨運站的營業已經終止,但貨物倉庫前仍有卡車停靠。

西田井車站保留著早期時代車站建築的風貌。車站內外包括與主站房分離的廁所、以枕木製作的柵欄、藍底白字的車站名牌、以及木製的剪票口等,依然保持著過去的樣貌。

列車的終點站通常是「七井」車站。本照片拍攝於1966年(昭和41年)12月,當時車站內仍有車站長,是一座有人車站。車站內甚至還有手工製作的「成田山初詣活動招募」招募看板,整體氣氛明顯不同於無人車站,顯得相當熱鬧。


車站構內範圍非常寬廣。列車編組也很長,上下行列車進行交會作業時,下行側月台(左側)也設有候車室。側線上停放著大量貨車。信號使用臂木式,閉塞方式為平板閉塞(Tablet閉塞),轉轍器則由車站本屋透過長長的鋼索,以人力操作進行切換。


1971年(昭和45年)6月,基哈17型列車仍在運行。當時下行月台已停止使用,車站也失去了列車交會功能。基哈17型是原基哈45000型,為帶有廁所的單駕駛台設計。昭和30年(1955年)時,真岡機關區支區配置有基哈45020~28、89、127等車輛。到了1984年(昭和59年)11月,列車已更換為首都圈色彩的基哈20系兩輛編組列車。下行月台更是雜草叢生,荒廢不堪。



1966年(昭和41年)左右的七井車站前,鐵道仍是城鎮主要的交通工具。車站前兩側有多棟建築物,左側是商店,右側則是掛有黃色看板、白色圓圈內紅字「通」的芳賀通運營業所。建築物前停著卡車,顯示當時貨運相當繁忙。 芳賀通運是日本通運的地區子公司,依據戰前制定的《通運事業法》取得「通運許可」,在國鐵車站構內擔任國鐵貨物指定承攬業者,是連接車站與地區的重要物流樞紐。車站前的街道盡頭還有許多商店,當地居民的日常採購主要都在這些店鋪進行。然而隨著時代變遷,鐵道運輸的角色逐漸縮小,到1984年(昭和59年)11月,雖然車站前的運輸公司與商店建築尚存,但都已停業,昔日的熱鬧景象不再,車站作為地區運輸中心的時代也正式走入歷史。2003年(平成15年)3月,車站前的建築群全部拆除,這個多年來象徵小鎮門戶的景色也徹底消失。

1984年(昭和59年),車站建築進行了整建。不是完全重建,而是簡單修繕老化部分。當時雖然真岡線已被列為赤字地方線的停止營運候選,但當地仍積極展開存續運動,車站前也豎立了地區協議會的宣傳看板。後來這棟車站建築因不明火災全毀,七井車站也有一段時間處於無站房狀態。

市塙車站的建築也與七井站類似。當時在翻找舊底片照片時,由於車站外觀過於相似,常常無法分辨是在哪一站拍攝的。


終點茂木車站算是一座規模不小的車站。1974年(昭和49年)車站建築,應與七井、市塙等站同時期興建,但車站前廣場當時尚未鋪設柏油。1984年(昭和59年)同樣進行過改建。

茂木車站作為終點站,擁有相當寬廣的站內構內空間。感覺與現在的軌道配置變化不大。不過當時並沒有設置轉車台。

從未完成的長倉線方向望向茂木車站,1975年當時仍有貨物作業,因此可以看到停放的貨車。蒸氣機車退役後,改由DD13柴油機車負責牽引貨物列車。


這是1969年(昭和44年)在益子車站附近等候信號時,偶然拍攝到由C12型蒸氣機車牽引的貨物列車。在真岡線看到蒸汽貨物列車的經驗,至今僅此一次。下方是2003年(平成15年)於同一地點拍攝的對比照片。


當時開車追趕拍攝,這張照片是在益子~西田井區間(現今北山車站附近)追上列車時所拍攝的。下方則是2003年(平成15年)在同一地點的照片。當年的平交道僅有第四種「注意火車」的標誌,2003年時已升級為第三種具備遮斷桿的平交道。可惜相機畫質較低。